R1126840.jpg


明代火燎雙螭韘形珮,長:72mm,寬:60mm,厚度:12mm,重量:61g。

 

R1126844.jpg


   
中國古代玉器形制,常隨著朝代和社會環境的需求不同而逐漸演變,韘(讀音射)形珮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韘形珮,源自於玉韘,始見於商代,是射箭時配戴於食指上,用來保護手指並勾拉弓弦的指套,據東漢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卷六中記載:「韘:射決也,所以鉤弦。以象骨、韋系著右巨指。」。

 

R1126847.jpg


香港玉學大師楊建芳老師認為,戰國時期的玉韘,器體短矮,而又無容納弓弦的橫向小凹槽,並且傾斜一端的內表面,也有淺浮雕獸面紋,這些特點充分表明,此時期的韘形玉飾不可能用於鉤弦,也不是套在拇指上使用,即非實用器或倣實用器的玉雕,衹是供身上佩戴的一種裝飾品而已,玉韘的形制演變至此,已不具實用性,僅存裝飾用途,應稱之「韘形珮」。


 

R1126850.jpg


   
原本屬於實用器具的玉韘,是套在食指上用來鉤住弓弦,必須具有一定的厚度,而自戰國以降,裝飾用的韘形珮,因其主要用途在於佩戴,外型也因此逐漸趨於扁平,中間的孔洞也略為縮小,外部的紋飾則是越來越華麗。由此可見,玉器的形制是隨著歷史發展一同演變,玉器的內涵,並不僅止於表面的藝術性,更包容了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傳承。



R1126835.jpg


    
此件韘形珮曾受火燎的洗禮,出土後又經過歷代藏家長時間的把玩,恢復了玉器應有的光澤與油潤,每一方寸間的顏色漸層變化,都蘊含著歷史與傳承的無窮魅力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art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