_MG_4637.jpg  

 

明代和闐白玉龍紋帶板,長:90mm,寬:55mm,厚度:8mm,重量:106g。
 

 

_MG_4653.jpg  

 

帶板,古時稱「帶銙」,以現代的講法,就是皮帶上裝飾用的片狀玉雕。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玉帶的紀錄,可追朔至戰國時期,是由北方的胡人傳入,稱為「蹀躞」(音跌謝)。對於游牧民族而言,蹀躞是他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,其上裝飾的質料和數目多寡,更代表著使用者的身份位階。「蹀躞七事」,在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流行於中原,直到唐代,成為了文武百官身上必佩之物。所謂「七事」,便是指:佩刀、刀子、筷子、火石、針筒、囊袋、磨刀石。

 

 

_MG_4668.jpg  

 

帶銙的材質種類,有金、銀、銅、鐵、玉,以玉最為珍貴,以唐代的官服來說,整套的玉帶,依照官員階級不同,上頭的帶銙數量也有所不同,新唐書記載,唐太宗曾賞賜破蕭銑有功的開國元勳李靖一組闐玉帶十三銙,銙形七方六圓,方形便是本件作品的形制,而圓形則是指水滴狀的桃形帶銙。遼金時期的玉帶,帶銙數約二十塊左右,圖案大多為春水秋山、天鵝、海東青、獵狗之類,雕工考究,只不過桃形帶板的朝向比較亂,有桃尖朝上的也有桃尖朝下的。

 

 

_MG_4685.jpg  

 


明代早期,帶銙數量還允許在十六至二十塊之間不等,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才有了制式的規定。明張自烈《正字通》:「明制,革帶前合口處曰三台,左右排三圓桃。排方左右曰魚尾(鉈尾),有輔弼二小方。後七枚,前大小十三枚。」這是臣僚所用的玉帶,總共二十塊帶銙,而皇帝的玉帶,則為二十四塊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art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