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和闐白玉龍紋珮,長:72mm,高:35mm,厚度:11mm,重量:28g。
殷墟出土的玉器中,與龍有關的器物,有龍紋璧、龍紋玉玦、龍鳳玉珮以及立體雕刻的玉龍等樣式。商周玉器上的龍紋,大都作蛇軀表示,身上並有象徵性的曲線鱗紋,頭部有旦角。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,龍紋的風格開始改變,戰國的龍紋特別強調動態與曲線的運用,有的螭龍甚至表現為獸首,並且出現雲卷鱗紋,使整體造型看來更為優雅,不似早期帶有呆板化的嚴肅造型。
漢代時期,在仙道思想的影響下,龍的形象益加豐富,出神入化,變化莫測。漢代長沙馬王堆西漢帛畫上的龍紋,作張口吐舌,身上除了鱗片,還有羽翼以及四隻長了銳爪的獸足。受陰陽五行學說盛行影響,漢代也流行「四靈」(青龍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)並繪。隋唐以來,龍紋的造型,逐漸有了固定的結構,除了龍首、龍身、龍尾有一定樣式外,龍角、龍鬚、龍爪、背鰭等也逐漸定型。此外漢代龍身上的羽翼,到魏晉時期仍然存在,隋唐以後,漸漸變形為飄羽,生長在頭部與四肢,龍不再似獸,鱗片更為細密,並且特別強調背鰭。和商周以前「龍蛇不分」的觀念相去甚遠。本件龍紋珮器形呈S狀,線條簡約流暢,工藝粗曠大方,玉質白皙凝滑,略帶金黃皮色,稍加把玩便能透出油亮光澤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